• HD中字
  • HD
细细的红线1998

细细的红线1998

主演:
西恩·潘,伊莱亚斯·科泰斯,吉姆·卡维泽,本·卓别林,尼克·诺特,艾德里安·布洛迪,乔治·克鲁尼,约翰·库萨克,伍迪·哈里森,约翰·C·赖利,约翰·特拉沃尔塔,托马斯·简,杰瑞德·莱托,约翰·萨维奇,蒂姆·布雷克·尼尔森
备注:
超清
类型:
战争片
导演:
泰伦斯·马力克
年代:
1998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更新:
2023-06-27 15:29
简介: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南太平洋,日美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人性的底线在炮火声中被彻底摧毁。美军“查理步兵连”的任务是登陆瓜岛,夺回日军占领的210阵地。日军利用地缘优势守住金属城,沸水形成的护城河极为坚固。但是,军令就像军队中上级下达的命令一样不可动.....详细
相关战争片
细细的红线1998剧情简介
战争片《细细的红线1998》由西恩·潘,伊莱亚斯·科泰斯,吉姆·卡维泽,本·卓别林,尼克·诺特,艾德里安·布洛迪,乔治·克鲁尼,约翰·库萨克,伍迪·哈里森,约翰·C·赖利,约翰·特拉沃尔塔,托马斯·简,杰瑞德·莱托,约翰·萨维奇,蒂姆·布雷克·尼尔森主演,1998年美国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南太平洋,日美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人性的底线在炮火声中被彻底摧毁。美军“查理步兵连”的任务是登陆瓜岛,夺回日军占领的210阵地。日军利用地缘优势守住金属城,沸水形成的护城河极为坚固。但是,军令就像军队中上级下达的命令一样不可动摇,下级必须执行,不得违抗。这群小伙子为了所谓的正义投身到这个残酷血腥的战场……本片根据美国作家詹姆斯·琼斯196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获得199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荣誉奖; 1999年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奖; 2000年澳大利亚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2000年电影寻宝最佳外语片导演奖。
细细的红线1998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 评《细细的红线》在好莱坞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位导演能像泰伦斯马利克那般成熟与内敛。从第一部作品《穷山恶水》中,泰伦斯马利克就一直试图找拍摄与好莱坞潮流相悖的主流电影,《细细的红线》可谓是一部人道主义杰作。他利用颠覆性的电影语言打破了好莱坞拍摄战争片的传统手法。对于同类电影,像《拯救大兵瑞恩》,泰伦斯马利克用他的哲学天赋给影片赋予更多人文价值,他说服制片人使用最好的演员,最豪华的制作团队,拍摄了长达100万尺的胶片,只不过是为了给人一种情感冲击之外的东西。熟读海德格尔的他喜欢研究人物的单体形态,从而关注整个历史事件,他喜好对花草树木进行细致的描绘。从他的作品中,一直贯彻着一种自然主义的美学,他的作品更接近东方人的审美习惯。在影片起点,他用了十分钟的事件描述岛上的各种形态,:明郎的阳光,蔚蓝的海水,各种奇异的植物,同时也不乏描写土著人具有宗教特色的歌曲等等。泰伦斯马利克完全撇开了战争的阴影。很显然,他用佛学般的头脑对战争进行了重新解构。战争片对于他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手法,而更多的是他对于人与自然这种两元对立的思索:作为美丽大自然中的一员,战争的发觉到底具有何种意义?他把沉思录般的语言与诗意镜头结合的完美无缺。从这样的境遇中完全透露出他对于人类乌托邦的追求。影片有两个主要人物:大兵韦特与副连长,在两人稍有几次的对手戏中,韦特与副连长分别阐述了自己不同的态度。副连长作为现实主义者认为,人类只有一个世界,我们为了活着别无选择。而不谙世故的韦特相信乌托邦与理想。影片把两人的第一次交谈放在了冰冷的驱逐舰中,在打光方面表现的别有用心,副连长脸上的光阴冷犀利,韦特则柔软泛黄。在第二次交谈中,打光的手法亦是如此,导演用这种光影色调的不统一表现两人世界精神的隔阂,但是在这之外其实也是一种互补,他们共同点是珍爱生命,不同的只是大爱和小爱。副连长用自己的行动“教育”韦特,也导致了韦特的牺牲,在影片行将结束时,韦特用死来证实自己的理想,而这种崇高的“大爱”理想也只能用死来获取。在血淋淋的战争面前,这种结局不能不说是一次反讽。影片群像式的表达手法不乏存在主义的成分,导演把每个人与之世界隔离,像萨特的《禁闭》一般,用各种人的状态表现:人类怎样才能更好的生存?导演把很多场景放在了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上,不仅仅是为了反衬战争的残酷,更是为了突显导演的“禅学意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怎样被少数异类所破坏。导演用光影色调不统一的方式表现各种人的心里状况,他想指出:个人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中被剥夺的消失殆尽后,人类集体主义开始爆棚,在抽离了“正义”的外衣之后,他变成了自然的对立面,在这点上影片的主旨接近《路上行舟》。电影外景拍摄用的全部是纯自然光,并且全部使用开放式构图,使得影片看上去更加含蓄。很显然,导演着重探讨了战争与人,战争与世界,战争与自然之间的从图。众所周知,泰伦斯马利克喜欢用纯自然光拍摄故事片,并且不讲究光影的顺接,他的这种表达方式是给人以个人愿望的暗示:唯有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避免人类残杀的唯一途径,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避免人类陷入欲望的漩涡,跟上帝完成沟通。这种类似尼采《永恒轮回》的观念也是导演在反战意识之上的又一突破。总观整个影片,泰伦斯马利克所想要突出的不是所谓“战争故事”或是“战争情景”而是导演对战争思辨的过程,而这种理性主义的色彩是建立在人道主义之上的,原来人生与死,爱与恨之间也不过隔了条细细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