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日影)

太阳(日影)

主演:
神木隆之介,門脇麦,古川雄輝,綾田俊樹,水田航生
备注:
BD
类型:
综艺 剧情,历史
导演:
入江悠
年代:
2016
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更新:
1970-01-01 08:00
简介:
新锐电影导演入江唯已确认将翻拍由曾获得多项戏剧大奖的剧作家前川千田领衔的《生梅剧团》的热门舞台剧《太阳》。门胁麻衣出演。 《太阳》以近未来的日本为背景,描绘了只能在夜晚生活的新人类与生活在阳光下的旧人类之间的对抗和融合。曾执导过《JokerGame》等作品的入江羽,与.....详细
相关综艺
太阳(日影)剧情简介
综艺《太阳(日影)》由神木隆之介,門脇麦,古川雄輝,綾田俊樹,水田航生 主演,2016年日本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新锐电影导演入江唯已确认将翻拍由曾获得多项戏剧大奖的剧作家前川千田领衔的《生梅剧团》的热门舞台剧《太阳》。门胁麻衣出演。 《太阳》以近未来的日本为背景,描绘了只能在夜晚生活的新人类与生活在阳光下的旧人类之间的对抗和融合。曾执导过《JokerGame》等作品的入江羽,与青年演技学校神木孝之介、门胁麻衣合作,互称战友。 21世纪初,一种可怕的病毒在全球蔓延开来,导致半数以上的人类死亡。幸存者在感染中奋力生存,终于完成了身心的进化,开启了人类的新篇章。与此同时,人类从此被分成了两组。一种是只能在夜间生活的新人类,另一种是在阳光下过着贫穷生活的旧人类。根据新人类开发的技术,旧人类可以转化为新人类,但仅限于年轻人。有一天,一个古老的人类村庄的男人杀死了驻扎在那里的新人类。从那以后,这个村庄一直受到经济封锁,变得越来越贫困。十年后,村里的少年奥次哲彦(神木龙之介饰)受不了现在的穷困潦倒,愤愤不平地度过每一天。青梅竹马生田由纪(门胁麻衣饰)无法原谅母亲为了成为新人类而放弃自己,因此对新人类也怀有深深的敌意。
太阳(日影)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一個改編歷史的故事
且看按正史整理的時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8月28日:美軍開始在東京附近登陸
1945年8月30日:麥克阿瑟乘坐的飛機,在東京附近的厚木機場降落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停在東京灣的美軍戰列艦密蘇里號(Missouri)上簽署降書
1945年9月8日:麥克阿瑟正式停駐東京,住在美國駐日本大使館
1945年9月27日:麥克阿瑟與裕仁首次會面
可見日本投降、美軍佔領,以及將軍和天皇的會面,並非如電影導引的,都是在同一天裡發生的事。而電影裡的閣議可以說是處理投降後尚未平息的爭議,或事後「檢討」,未必一定討論是否投降。將史事像傳統戲劇般,壓縮在一天發生處理,可以看成故意藉短時間內的起伏,加添電影敘事的興味。
或者將史事按實按日舖陳,並非蘇古諾夫攝製獨裁者,或大權在握者(如果你認為裕仁還是憲法下的君主,或只是「最後的點頭同意者」的話)四部曲的主要原意——1999年的《摩洛神》(Moloch),講的是勢力下滑前一刻的希特勒;2000年的《金牛座》(Taurus),講的是餘下壽命不長的列寧——順境之末既說過,死前也說過,這回不妨說一個大權在握的人,失敗後怎麼辦怎麼想。
裕仁的國家確是失敗了。仗打不下去,按敵人的呼籲喊停,活著的軍人徒有雙手兵器也無法戰至最後一兵一卒。首都除了皇宮以外,幾全成廢墟,未死的敵人還住進首都,敵人的將軍開始當裕仁的「太上皇」,裕仁好些祖先也曾遇過相近的場面。如果戰勝才為成功,那裕仁於此時,並不成功,而這個不成功的君王沒有因此自懲自盡,卻活下來等待未可知的命運。而「不成功」和「未可知」,也是後來歷史記載的一小部分。裕仁後來又活了44年。電影改動了歷史,但卻沒將之顛覆,或變成幻想為主的「歷史」故事。
裕仁和天皇
香港觀眾看這電影時,比較留意飾演裕仁的尾形一生。畢竟,前一年(2005年)他們當中不少人曾看過他擔當主角的《東尼瀧谷》(市川準,2004),尾形在兩部片都飾演中年漢,同樣有點落魄。但更吸引觀眾目光的是,那張似語不語,不時開合的嘴。說那張嘴像金魚者有之,說那張嘴破壞君王形象也有之,說那張嘴把裕仁變成類傻瓜(再聯想到他的父親,大正天皇嘉仁?)亦有之。
這些解讀有理可循,而我想,除可以剛才提過的三種說法解釋外,那張不時開合的嘴,其實連上一些無法可說,或不能說的話。裕仁雖為天皇,但仍為凡人,外表也似一個守成之君,有些想法他未必能用言語表達,也有些話,礙於身份或風險,他未敢說出來。他否認社會給他建立的神祗地位,內侍多次否定;如他再說另一些不合大家期望的話,又會如何?
身份有時方便了自己,但有時也會阻礙自己,無法即時如願以償。按照正史,投降後約四個半月,即1946年元旦,裕仁發表〈人間宣言〉,天皇那時才正式把自己定位為人。
香港觀眾也見到銀幕上的天皇,舉止笨拙,沒有承認自己發動戰爭的責任,或及時向將軍認錯——後二者大抵源於我們對近代日本侵略中國的認識和想法。如果在宮中生活歷年,以前並沒遇過太多太大的變故,按照通俗智慧,天皇如富家子女般有些令平民發噱的動作,不足為奇。而電影既是導演一篇基於當時歷史,談論大權在握者在某些處境時表現的影像文章的話,導演未必須特意設計一些場面配合觀眾對歷史的看法,或討好觀眾,正如電影裡的事情,並不如正史般要在數星期內發生。
俄國與日本
其實蘇古諾夫身處的社會,也可以導引他藉電影令天皇認錯:日本帝國是希特勒的盟友,蘇聯跟納粹德國打了一場近四年的仗;而日本帝國打敗俄國後(1904-5),又想打敗蘇聯(1939),但結果大敗而回;後來,蘇聯在日本投降的前夕,對日本宣戰。但既有這些歷史背景,觀眾仍然看到的是個人——儘管是歷史裡較吃重的角色——面對某些處境時,如何處理,而非評論一己歷史功過。
未知是否巧合,片中某些場面卻跟俄國連上邊:裕仁案上的拿破崙、達爾文和林肯像,或照片簿裡的白人明星相片,暗合日本帝國時代「脫亞入歐」的呼召;那跟俄國皇族著意與歐洲靠近(如並非四部曲的前作,《俄國方舟》(Russian Ark, 2002)所示)的想法,有點類同。
然則來自主角想靠近世界的人,未必知道主角的想法。片裡的美國大兵和隨軍記者,或只識太陽旗,或見過持槍進攻的日本兵,或仍帶著勝利的事實和喜悅,而辨不出敵人要為之犧牲的天皇,只當他是個滑稽的主人。而大兵首腦之一的將軍,與天皇見面的時間較長,也有多點機會了解對方,但仍未及完全知道和了解對方所想。
廢墟的影子漸漸消失,觀眾該準備問第四組問題:下一個大權在握者會是誰?他/她又會面對怎樣的處境?
http://eric-spanner.blogspot.com/2006/10/solntse-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