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片
  • 正片
各有少年时

各有少年时

主演:
威尔·布里顿,佐伊·达奇,瑞安·古兹曼
备注:
HD
类型:
纪录片 喜剧
导演:
理查德·林克莱特
年代:
2016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更新:
2023-11-17 22:27
简介:
该片背景设置在80年代,讲述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Jake和他的棒球部队友们在一个周末里所经历的故事。影片与导演此前作品《年少轻狂》风格类似,时间上也是“接续”的关系。...详细
相关纪录片
各有少年时剧情简介
纪录片《各有少年时》由威尔·布里顿,佐伊·达奇,瑞安·古兹曼 主演,2016年美国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该片背景设置在80年代,讲述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Jake和他的棒球部队友们在一个周末里所经历的故事。影片与导演此前作品《年少轻狂》风格类似,时间上也是“接续”的关系。
各有少年时相关影评
{if:"导演理查德·克林莱特的最新执导电影《各有少年时》早就在北美上映了,但直到最近网上才流出资源。作为导演的忠实粉丝,当然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电影。
导演克林莱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早先从事石油钻井工作,但因为个人喜欢小说和电影,所以决心开始搞电影工作。作为一个独立导演,他经常自编自导甚至自行出演。
作为一个有着老文艺青年气质的导演,他总喜欢把镜头聚焦于叛逆的年轻人,并给予少有的同情和理解。所以在克林莱特的电影中,生活总是充满有些不切实际的美好,年轻气盛的青年人以及一群狐朋狗友,甚至音乐啤酒以及午后的阳光都会让人无比羡慕。
熟悉这位导演的观众都知道他的电影一般都有简单的情节和大量的对话,其中以“爱在”三部曲为代表。可谓是典型的话唠片。三部电影拍摄时间中间分别间隔了9年之久,而电影中的故事也分别间隔了9年。
现实和故事在他的电影中达成了某种高度的一致性,让人陷入一种分不清究竟这是故事还是电影的错觉。所以说,这种时间上的一致性让人在看他的电影时会有一种看纪录片一样的真实感。
第一部上映于1995年,杰西和赛琳娜的初次相遇,一见钟情,却匆匆分别;第二部上映于2004年,九年之后的再相逢,两个人在生活上都有各自的问题;而第三部则上映于2013年,又一个九年之后,步入中年的两人终于在一起生活,激情不再,生活虽然不美好,但却无比真实。
导演似乎特别喜欢用这种时间里的错觉。在他的另一部电影《少年时代》中,克林莱特花费了十二年的时间拍摄了一个孩子从六岁到十八岁的成长历程,然后再短短的三个小时的电影中展示出来。看着电影的小男孩缓慢而自然地长成一个大男孩,每一个观众都能切身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感。
在电影《少年时代》的最后,男主角开着车子离开小镇去上大学。而这部最新电影《各有少年时》的开头,也同样是男主角杰克开着车子听着音乐去大学报到。
两部电影前后衔接得如此之好,以至于看到这第一幕的我恍惚有一种错觉,似乎是《少年时代》的小男孩在去上学的路上,偶然穿越回到了八十年代,然后便有这部电影的故事了。
和他以前的多数电影一样,电影的故事总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并没有情节上的复杂性。比如“爱在”三部曲跨度十八年,也只是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而已;《少年时代》跨度十二年,无非是一个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而《各有少年时》跨度仅有五天四夜,讲了一个大学新生苦涩而甜蜜的入学故事而已。
导演克林莱特曾说过这部电影是根据他自己大学生活为原型拍摄的,在导演看来,大学入学时是每个人人生中特别的时期。离开了家庭,一下子没了束缚,你想要知道自己是谁。而这种寻找自我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派对上。
所以,电影中的五天四晚,每晚都会有派对,从Disco酒吧转战到乡村酒吧,再转换到摇滚现场,最终是表演系的化妆晚会。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故事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是从下午开始的。
我相信,没有早晨是全世界每一个大学生共同的体会。至少对于大学时代的我来说,每天都是从中午开始到午夜结束的。
导演还觉得在这段时间内,你会和一些有趣、古怪的、但心肠好的人玩在一起,他们会成为你的朋友,那种感觉很好。你似乎吸收了他们的能量和精神,那是个很好的状态。
所以导演在电影中设置了一群各有特色的棒球运动员。他们在一起喝酒聊天玩一些自己定义规则的奇怪游戏,他们还会在一起运动比赛谈论一些奇奇怪怪的话题。
总之,这群人将会是男主角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群人,正如每个人上大学时认识的朋友或许就是一生的至交一样。
当然,美好的故事中总会有爱情的出现。电影开始时的初次相逢,到一半时的一封情书,然后一次有趣的通话,到一次派对,再到最后湖中的对话。他们的相爱非常简单而直接,但是美好得让人羡慕。他们聊惠特曼的诗歌,谈论摇滚乐的精髓,甚至说起人生的信仰。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主题非常简单,无非是大学生活的两大主题:大学同学间的友情以及恋人间的爱情。虽然因为整部电影出现的人物太多,而导演也没成功塑造他们,导致我基本上除了男女主角之外,不认识其他人。
但是电影这种简单的美好却让我无比心动。或许在派对文化上,我们的大学生活并没有他们那样精彩,但是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大学时代。这种年轻时的激情和简单的美好总是全世界通用的。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便是音乐的准确使用。作为出生于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上大学的导演自己来说,似乎音乐才是让大家走到一起的原因。
所以林克莱特自己就有着非常棒的音乐品味,同时对电影中的音乐总是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各有少年时》这部电影中,更是出现了各种风格的八十年代美国流行乐。
首先电影的片名《各有少年时》的英文为《Everybody Wants Some!!》,就来自美国七十年代重要金属乐队范·海伦(Van· Halen)的一首同名歌曲,这首歌曲也在电影中出现。
而电影开头男主人公杰克开车去上学时听的音乐便是美国七八十年代经典摇滚乐队The Knack的《My Sharona》,鼓点干脆利落,吉他solo令人着迷,以此奠定了全片八十年代崇尚摇滚与自由的迷人味道。
接着在电影中连续出现各种经典摇滚乐队以及他们的经典歌曲,其中包括Pink Floyd,Patti Smith,Blondie,Queen,The Cars,Dire Straits,Blondie,Foreigner以及等等一些乐队。
所以说,对于一个经典摇滚乐——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摇滚乐——的爱好者来说,看这部电影在意的或许已经不是剧情如何了,而是接下来会出现哪个乐队哪首歌曲。
电影的最后,一夜长谈之后的男女主角正式开始上课,在教学楼前依依不舍地告别。然后棒球队的队友出现,互相打趣开玩笑。接着教授在黑板上写下:Frontiers are where you find them。然而男主却昏昏睡去。
The Cars的《Good Times Roll》响起:
Let the good times roll
 
Let them knock you around
电影就此结束,美好的大学时光就此开始。
附电影中所有音乐列表以及我自己整理的网易云音乐歌单:
http://music.163.com/#/m/playlist?id=416850305&userid=20585393
 "My Sharona" — The Knack
"Gold”— John Stewart ft. Stevie Nicks
"Driver’s Seat" — Sniff ‘n’ The Tears
"Rapper’s Delight" — Sugar Hill Gang
"I Want You to Want Me (Live)” — Cheap Trick
"I’m Bad (I’m Nationwide)" — ZZ Top
"Take Your Time, Do It Right" — SOS Band
"Let’s Get Serious" — Jermaine Jackson
"Shake Your Groove Thing" — Peaches & Herb
"Give Up The Funk (Tear The Roof Off The Sucker)" — Parliament
"Driving Me Backwards" — Brian Eno
"Lookin’ For Love" — Johnny Lee
"Miss Broadway" — Belle Epoque
"All Night Long" — Joe Walsh
"Sleep Dirt" — Frank Zappa
"Heart Of Glass" — Blondie
"Urgent" — Foreigner
"Romeo’s Tune" — Steve Forbert
"Ladies Night" — Kool & The Gang
"Bad Girls" — Donna Summer
"Good Times" — Chic
"Drivin’ My Life Away" — Eddie Rabbitt
"Cotton-Eyed Joe" — Beau Smith
"Every 1’s A Winner" — Hot Chocolate
"Fearless" — Pink Floyd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 Queen
"Alternative Ulster" — Stiff Little Fingers
"Frat Cars" — Riverboat Gamblers
"Gilligan’s Island" — Riverboat Gamblers
"Heartbreaker" — Pat Benatar
"Everybody Wants Some!" — Van Halen
"Ain’t Talkin’ ‘Bout Love" — Van Halen
"Treat Me Right" — Pat Benatar
"Because the Night" — Patti Smith Group
"Whip It" — Devo
"Rough Boys" — Pete Townshend
"Maybe I’m a Fool" — Eddie Money
"Cars" — Gary Numan
"Pop Muzik" — M
"Minimum Wage" — The BusBoys
"Third Uncle" — Brian Eno
"No Judy" — Standing Waves
"Hand In Hand" — Dire Straits
"Good Times Roll" — The Cars
"Cherokee ChaChow" — The TWITA Boys"<>"" && "导演理查德·克林莱特的最新执导电影《各有少年时》早就在北美上映了,但直到最近网上才流出资源。作为导演的忠实粉丝,当然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电影。
导演克林莱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早先从事石油钻井工作,但因为个人喜欢小说和电影,所以决心开始搞电影工作。作为一个独立导演,他经常自编自导甚至自行出演。
作为一个有着老文艺青年气质的导演,他总喜欢把镜头聚焦于叛逆的年轻人,并给予少有的同情和理解。所以在克林莱特的电影中,生活总是充满有些不切实际的美好,年轻气盛的青年人以及一群狐朋狗友,甚至音乐啤酒以及午后的阳光都会让人无比羡慕。
熟悉这位导演的观众都知道他的电影一般都有简单的情节和大量的对话,其中以“爱在”三部曲为代表。可谓是典型的话唠片。三部电影拍摄时间中间分别间隔了9年之久,而电影中的故事也分别间隔了9年。
现实和故事在他的电影中达成了某种高度的一致性,让人陷入一种分不清究竟这是故事还是电影的错觉。所以说,这种时间上的一致性让人在看他的电影时会有一种看纪录片一样的真实感。
第一部上映于1995年,杰西和赛琳娜的初次相遇,一见钟情,却匆匆分别;第二部上映于2004年,九年之后的再相逢,两个人在生活上都有各自的问题;而第三部则上映于2013年,又一个九年之后,步入中年的两人终于在一起生活,激情不再,生活虽然不美好,但却无比真实。
导演似乎特别喜欢用这种时间里的错觉。在他的另一部电影《少年时代》中,克林莱特花费了十二年的时间拍摄了一个孩子从六岁到十八岁的成长历程,然后再短短的三个小时的电影中展示出来。看着电影的小男孩缓慢而自然地长成一个大男孩,每一个观众都能切身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感。
在电影《少年时代》的最后,男主角开着车子离开小镇去上大学。而这部最新电影《各有少年时》的开头,也同样是男主角杰克开着车子听着音乐去大学报到。
两部电影前后衔接得如此之好,以至于看到这第一幕的我恍惚有一种错觉,似乎是《少年时代》的小男孩在去上学的路上,偶然穿越回到了八十年代,然后便有这部电影的故事了。
和他以前的多数电影一样,电影的故事总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并没有情节上的复杂性。比如“爱在”三部曲跨度十八年,也只是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而已;《少年时代》跨度十二年,无非是一个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而《各有少年时》跨度仅有五天四夜,讲了一个大学新生苦涩而甜蜜的入学故事而已。
导演克林莱特曾说过这部电影是根据他自己大学生活为原型拍摄的,在导演看来,大学入学时是每个人人生中特别的时期。离开了家庭,一下子没了束缚,你想要知道自己是谁。而这种寻找自我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派对上。
所以,电影中的五天四晚,每晚都会有派对,从Disco酒吧转战到乡村酒吧,再转换到摇滚现场,最终是表演系的化妆晚会。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故事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是从下午开始的。
我相信,没有早晨是全世界每一个大学生共同的体会。至少对于大学时代的我来说,每天都是从中午开始到午夜结束的。
导演还觉得在这段时间内,你会和一些有趣、古怪的、但心肠好的人玩在一起,他们会成为你的朋友,那种感觉很好。你似乎吸收了他们的能量和精神,那是个很好的状态。
所以导演在电影中设置了一群各有特色的棒球运动员。他们在一起喝酒聊天玩一些自己定义规则的奇怪游戏,他们还会在一起运动比赛谈论一些奇奇怪怪的话题。
总之,这群人将会是男主角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群人,正如每个人上大学时认识的朋友或许就是一生的至交一样。
当然,美好的故事中总会有爱情的出现。电影开始时的初次相逢,到一半时的一封情书,然后一次有趣的通话,到一次派对,再到最后湖中的对话。他们的相爱非常简单而直接,但是美好得让人羡慕。他们聊惠特曼的诗歌,谈论摇滚乐的精髓,甚至说起人生的信仰。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主题非常简单,无非是大学生活的两大主题:大学同学间的友情以及恋人间的爱情。虽然因为整部电影出现的人物太多,而导演也没成功塑造他们,导致我基本上除了男女主角之外,不认识其他人。
但是电影这种简单的美好却让我无比心动。或许在派对文化上,我们的大学生活并没有他们那样精彩,但是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大学时代。这种年轻时的激情和简单的美好总是全世界通用的。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便是音乐的准确使用。作为出生于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上大学的导演自己来说,似乎音乐才是让大家走到一起的原因。
所以林克莱特自己就有着非常棒的音乐品味,同时对电影中的音乐总是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各有少年时》这部电影中,更是出现了各种风格的八十年代美国流行乐。
首先电影的片名《各有少年时》的英文为《Everybody Wants Some!!》,就来自美国七十年代重要金属乐队范·海伦(Van· Halen)的一首同名歌曲,这首歌曲也在电影中出现。
而电影开头男主人公杰克开车去上学时听的音乐便是美国七八十年代经典摇滚乐队The Knack的《My Sharona》,鼓点干脆利落,吉他solo令人着迷,以此奠定了全片八十年代崇尚摇滚与自由的迷人味道。
接着在电影中连续出现各种经典摇滚乐队以及他们的经典歌曲,其中包括Pink Floyd,Patti Smith,Blondie,Queen,The Cars,Dire Straits,Blondie,Foreigner以及等等一些乐队。
所以说,对于一个经典摇滚乐——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摇滚乐——的爱好者来说,看这部电影在意的或许已经不是剧情如何了,而是接下来会出现哪个乐队哪首歌曲。
电影的最后,一夜长谈之后的男女主角正式开始上课,在教学楼前依依不舍地告别。然后棒球队的队友出现,互相打趣开玩笑。接着教授在黑板上写下:Frontiers are where you find them。然而男主却昏昏睡去。
The Cars的《Good Times Roll》响起:
Let the good times roll
 
Let them knock you around
电影就此结束,美好的大学时光就此开始。
附电影中所有音乐列表以及我自己整理的网易云音乐歌单:
http://music.163.com/#/m/playlist?id=416850305&userid=20585393
 "My Sharona" — The Knack
"Gold”— John Stewart ft. Stevie Nicks
"Driver’s Seat" — Sniff ‘n’ The Tears
"Rapper’s Delight" — Sugar Hill Gang
"I Want You to Want Me (Live)” — Cheap Trick
"I’m Bad (I’m Nationwide)" — ZZ Top
"Take Your Time, Do It Right" — SOS Band
"Let’s Get Serious" — Jermaine Jackson
"Shake Your Groove Thing" — Peaches & Herb
"Give Up The Funk (Tear The Roof Off The Sucker)" — Parliament
"Driving Me Backwards" — Brian Eno
"Lookin’ For Love" — Johnny Lee
"Miss Broadway" — Belle Epoque
"All Night Long" — Joe Walsh
"Sleep Dirt" — Frank Zappa
"Heart Of Glass" — Blondie
"Urgent" — Foreigner
"Romeo’s Tune" — Steve Forbert
"Ladies Night" — Kool & The Gang
"Bad Girls" — Donna Summer
"Good Times" — Chic
"Drivin’ My Life Away" — Eddie Rabbitt
"Cotton-Eyed Joe" — Beau Smith
"Every 1’s A Winner" — Hot Chocolate
"Fearless" — Pink Floyd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 Queen
"Alternative Ulster" — Stiff Little Fingers
"Frat Cars" — Riverboat Gamblers
"Gilligan’s Island" — Riverboat Gamblers
"Heartbreaker" — Pat Benatar
"Everybody Wants Some!" — Van Halen
"Ain’t Talkin’ ‘Bout Love" — Van Halen
"Treat Me Right" — Pat Benatar
"Because the Night" — Patti Smith Group
"Whip It" — Devo
"Rough Boys" — Pete Townshend
"Maybe I’m a Fool" — Eddie Money
"Cars" — Gary Numan
"Pop Muzik" — M
"Minimum Wage" — The BusBoys
"Third Uncle" — Brian Eno
"No Judy" — Standing Waves
"Hand In Hand" — Dire Straits
"Good Times Roll" — The Cars
"Cherokee ChaChow" — The TWITA Boys"<>"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豆瓣短评
导演理查德·克林莱特的最新执导电影《各有少年时》早就在北美上映了,但直到最近网上才流出资源。作为导演的忠实粉丝,当然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电影。
导演克林莱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早先从事石油钻井工作,但因为个人喜欢小说和电影,所以决心开始搞电影工作。作为一个独立导演,他经常自编自导甚至自行出演。
作为一个有着老文艺青年气质的导演,他总喜欢把镜头聚焦于叛逆的年轻人,并给予少有的同情和理解。所以在克林莱特的电影中,生活总是充满有些不切实际的美好,年轻气盛的青年人以及一群狐朋狗友,甚至音乐啤酒以及午后的阳光都会让人无比羡慕。
熟悉这位导演的观众都知道他的电影一般都有简单的情节和大量的对话,其中以“爱在”三部曲为代表。可谓是典型的话唠片。三部电影拍摄时间中间分别间隔了9年之久,而电影中的故事也分别间隔了9年。
现实和故事在他的电影中达成了某种高度的一致性,让人陷入一种分不清究竟这是故事还是电影的错觉。所以说,这种时间上的一致性让人在看他的电影时会有一种看纪录片一样的真实感。
第一部上映于1995年,杰西和赛琳娜的初次相遇,一见钟情,却匆匆分别;第二部上映于2004年,九年之后的再相逢,两个人在生活上都有各自的问题;而第三部则上映于2013年,又一个九年之后,步入中年的两人终于在一起生活,激情不再,生活虽然不美好,但却无比真实。
导演似乎特别喜欢用这种时间里的错觉。在他的另一部电影《少年时代》中,克林莱特花费了十二年的时间拍摄了一个孩子从六岁到十八岁的成长历程,然后再短短的三个小时的电影中展示出来。看着电影的小男孩缓慢而自然地长成一个大男孩,每一个观众都能切身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感。
在电影《少年时代》的最后,男主角开着车子离开小镇去上大学。而这部最新电影《各有少年时》的开头,也同样是男主角杰克开着车子听着音乐去大学报到。
两部电影前后衔接得如此之好,以至于看到这第一幕的我恍惚有一种错觉,似乎是《少年时代》的小男孩在去上学的路上,偶然穿越回到了八十年代,然后便有这部电影的故事了。
和他以前的多数电影一样,电影的故事总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并没有情节上的复杂性。比如“爱在”三部曲跨度十八年,也只是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而已;《少年时代》跨度十二年,无非是一个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而《各有少年时》跨度仅有五天四夜,讲了一个大学新生苦涩而甜蜜的入学故事而已。
导演克林莱特曾说过这部电影是根据他自己大学生活为原型拍摄的,在导演看来,大学入学时是每个人人生中特别的时期。离开了家庭,一下子没了束缚,你想要知道自己是谁。而这种寻找自我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派对上。
所以,电影中的五天四晚,每晚都会有派对,从Disco酒吧转战到乡村酒吧,再转换到摇滚现场,最终是表演系的化妆晚会。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故事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是从下午开始的。
我相信,没有早晨是全世界每一个大学生共同的体会。至少对于大学时代的我来说,每天都是从中午开始到午夜结束的。
导演还觉得在这段时间内,你会和一些有趣、古怪的、但心肠好的人玩在一起,他们会成为你的朋友,那种感觉很好。你似乎吸收了他们的能量和精神,那是个很好的状态。
所以导演在电影中设置了一群各有特色的棒球运动员。他们在一起喝酒聊天玩一些自己定义规则的奇怪游戏,他们还会在一起运动比赛谈论一些奇奇怪怪的话题。
总之,这群人将会是男主角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群人,正如每个人上大学时认识的朋友或许就是一生的至交一样。
当然,美好的故事中总会有爱情的出现。电影开始时的初次相逢,到一半时的一封情书,然后一次有趣的通话,到一次派对,再到最后湖中的对话。他们的相爱非常简单而直接,但是美好得让人羡慕。他们聊惠特曼的诗歌,谈论摇滚乐的精髓,甚至说起人生的信仰。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主题非常简单,无非是大学生活的两大主题:大学同学间的友情以及恋人间的爱情。虽然因为整部电影出现的人物太多,而导演也没成功塑造他们,导致我基本上除了男女主角之外,不认识其他人。
但是电影这种简单的美好却让我无比心动。或许在派对文化上,我们的大学生活并没有他们那样精彩,但是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大学时代。这种年轻时的激情和简单的美好总是全世界通用的。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便是音乐的准确使用。作为出生于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上大学的导演自己来说,似乎音乐才是让大家走到一起的原因。
所以林克莱特自己就有着非常棒的音乐品味,同时对电影中的音乐总是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各有少年时》这部电影中,更是出现了各种风格的八十年代美国流行乐。
首先电影的片名《各有少年时》的英文为《Everybody Wants Some!!》,就来自美国七十年代重要金属乐队范·海伦(Van· Halen)的一首同名歌曲,这首歌曲也在电影中出现。
而电影开头男主人公杰克开车去上学时听的音乐便是美国七八十年代经典摇滚乐队The Knack的《My Sharona》,鼓点干脆利落,吉他solo令人着迷,以此奠定了全片八十年代崇尚摇滚与自由的迷人味道。
接着在电影中连续出现各种经典摇滚乐队以及他们的经典歌曲,其中包括Pink Floyd,Patti Smith,Blondie,Queen,The Cars,Dire Straits,Blondie,Foreigner以及等等一些乐队。
所以说,对于一个经典摇滚乐——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摇滚乐——的爱好者来说,看这部电影在意的或许已经不是剧情如何了,而是接下来会出现哪个乐队哪首歌曲。
电影的最后,一夜长谈之后的男女主角正式开始上课,在教学楼前依依不舍地告别。然后棒球队的队友出现,互相打趣开玩笑。接着教授在黑板上写下:Frontiers are where you find them。然而男主却昏昏睡去。
The Cars的《Good Times Roll》响起:
Let the good times roll
 
Let them knock you around
电影就此结束,美好的大学时光就此开始。
附电影中所有音乐列表以及我自己整理的网易云音乐歌单:
http://music.163.com/#/m/playlist?id=416850305&userid=20585393
 "My Sharona" — The Knack
"Gold”— John Stewart ft. Stevie Nicks
"Driver’s Seat" — Sniff ‘n’ The Tears
"Rapper’s Delight" — Sugar Hill Gang
"I Want You to Want Me (Live)” — Cheap Trick
"I’m Bad (I’m Nationwide)" — ZZ Top
"Take Your Time, Do It Right" — SOS Band
"Let’s Get Serious" — Jermaine Jackson
"Shake Your Groove Thing" — Peaches & Herb
"Give Up The Funk (Tear The Roof Off The Sucker)" — Parliament
"Driving Me Backwards" — Brian Eno
"Lookin’ For Love" — Johnny Lee
"Miss Broadway" — Belle Epoque
"All Night Long" — Joe Walsh
"Sleep Dirt" — Frank Zappa
"Heart Of Glass" — Blondie
"Urgent" — Foreigner
"Romeo’s Tune" — Steve Forbert
"Ladies Night" — Kool & The Gang
"Bad Girls" — Donna Summer
"Good Times" — Chic
"Drivin’ My Life Away" — Eddie Rabbitt
"Cotton-Eyed Joe" — Beau Smith
"Every 1’s A Winner" — Hot Chocolate
"Fearless" — Pink Floyd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 Queen
"Alternative Ulster" — Stiff Little Fingers
"Frat Cars" — Riverboat Gamblers
"Gilligan’s Island" — Riverboat Gamblers
"Heartbreaker" — Pat Benatar
"Everybody Wants Some!" — Van Halen
"Ain’t Talkin’ ‘Bout Love" — Van Halen
"Treat Me Right" — Pat Benatar
"Because the Night" — Patti Smith Group
"Whip It" — Devo
"Rough Boys" — Pete Townshend
"Maybe I’m a Fool" — Eddie Money
"Cars" — Gary Numan
"Pop Muzik" — M
"Minimum Wage" — The BusBoys
"Third Uncle" — Brian Eno
"No Judy" — Standing Waves
"Hand In Hand" — Dire Straits
"Good Times Roll" — The Cars
"Cherokee ChaChow" — The TWITA Boys
{end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