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找什么?
你找什么?

你找什么?

主演:
周东彦
备注:
类型:
纪录片
导演:
周东彦
年代:
2017
地区:
中国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更新:
2024-01-17 20:06
简介:
「你找什么?」可说是不分国界在男同志交友软件中最常见的一句话。用来快速确认共识:找朋友?感情?还是性?当本片导演第一次被问到「你找什么?」时,却仿若开启一个人生的大哉问,几乎不知如何回答。于是他带着摄影机穿梭各大都市,访问超过60位男同志,交换彼此的生命故事。透过交友.....详细
相关纪录片
你找什么?剧情简介
纪录片《你找什么?》由周东彦主演,2017年中国台湾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你找什么?」可说是不分国界在男同志交友软件中最常见的一句话。用来快速确认共识:找朋友?感情?还是性?当本片导演第一次被问到「你找什么?」时,却仿若开启一个人生的大哉问,几乎不知如何回答。于是他带着摄影机穿梭各大都市,访问超过60位男同志,交换彼此的生命故事。透过交友APP对于现代人社交模式的影响与改变,映照当代社会对于爱与欲的想像与实践。
你找什么?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这部纪录片没有太多学术论调,像一部散文,却更像一部独角戏。十分准确。准确的表现是,导演探讨的话题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关于人性或者某类群体的共有属性之类深刻的学术命题,而是聚焦在媒体时代下每个生命个体的生命经验,所以让观众可以窥见某种具有人类共性的当代性。导演没有评判什么,也没有去表达什么太主观的个人观点,导演不仅作为发问人对采访者提问,同时也作为记录人参与了部分叙述。这部表面上纪录不同人的生命故事的纪录片,实则暗含着导演个人的故事,也就是他跟前任的恋爱经验,一段在他看来很深刻的生命体验。所以跟看其他纪录片不一样,看似零散的不同采访之间深底里其实是有戏剧发展。这种感觉很微妙,一部纪录片居然有种戏剧张力。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十分舒服且十分有趣的观影体验。

关于交友软件

为什么使用交友软件?会选择怎样的照片作为封面?怎样吸引人?想怎么使用交友软件?

关于自我认识

你觉得自己从0(很man)——10(很sissy)怎么打分?主流的审美是什么?什么类型的人更受欢迎?

第54号男生似乎很通透,ta接受自身的性别认同,对hookup的态度就是“先打一炮再说啊对不对,干了再交往啊“,看似放荡不羁的言论,但是伴随着最后那一声长呼似乎可以有更多的解读。

关于性

大多数人使用交友软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性需求,当然也有人是为了找到真爱,而第06号男生不一样,他是用性来交换故事。第06号男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会在约人时,趁对方洗澡的时候,偷看对方身份证并记录本名和一段故事。他约人的目的按他的话来说“就是透过身体跟对方交换一个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

虽然很多人想通过快捷的交友软体获得即时生理需求,但是也有一些人不喜欢这种快餐式满足,因为这样会让他们觉得更加悲伤。更进一步的是,有些人会为了得到更强烈的刺激会使用药物,为什么会依赖药物?使用药物是为了得到什么?影片也通过他人的表述进行了讨论。

很深刻的一段访谈来自一位戏剧学教授,在他看来,使用交友软件是为了跟人吃一顿晚饭。而在他看来,与人产生关联的表现有很多种,交友是,约会是,聊天是,一夜情也是。if life is really just an interior monologue in isloation from everything else some kind of Samul Beckett Not I, kind of rage in the mind. it's not really very interesting, you know..... So you know there's no restriction on it other than one's own reluctance to jump in the messy swimming pool for human being.

这段叙述真是十足的英式优雅和体面了。

关于爱

男人跟男人之间的爱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刻骨铭心轰轰烈烈的爱是什么?

当导演问他的前任时,前任很真诚也很无奈地回答他不知道,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前任的表情很可爱也很真实。不只是男人和男人,男人和女人以及女人和女人之间的爱又是什么呢?估计谁也说不清楚。

爱是什么?是性,是陪伴,是满足......

什么是一对一的固定关系?你想从这段关系中获得什么?这真的是令人头疼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每次别人在交友软件上问找什么的时候,有的回答是“fun"有的是"friends with benefits"。然而,大多数情况一个合适回答是“Anything if match”。可是,什么人是match的呢?没有人知道。哪怕几次有机会培养固定关系的对象出现时,一方都谨慎的抱着疑惑的眼光对他们进行考量,不是眼光高,而是长期的交往确实是一种责任,不仅是对对方,更是对自己。这很讽刺,这里的悖论是:快餐式的交友不需要对自己负责?那不是更应该对自己负责么?后来发现,只是还没有习惯和适应跟自己相处。跟教授不同,生命其实更像是一个人的观察和独白。

每次看到豆瓣上有人记录自己的约会经历时,都很疑惑,为什么这也拿出来说?看完这个纪录片有点理解了:生命是自己的,选择用什么方式记录自己的体验,选择怎么样的生活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存在过程,这是每个人的自由。好好体验,活在当下即可。

或许生活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先要问自己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找,最后才是为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