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VD中字
  • 正片
八部半

八部半

主演: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克劳迪娅·卡汀娜,阿努克·艾梅,桑德拉·米洛,芭芭拉·斯蒂尔
备注:
正片
类型:
剧情片 剧情,奇幻
导演:
费德里科·费里尼
年代:
1963
地区:
欧美
语言:
更新:
2023-06-18 15:34
简介:
电影导演圭多(马塞洛·马斯楚安尼MarcelloMastroianni饰)在完成了一部影片之后感到筋疲力尽,他来到一处疗养地休息,同时开始构思下一部电影。他受到恶梦的困扰,精神不振,灵感也陷入停滞。他让情妇卡拉(桑德拉·米洛SandraMilo饰)也来到疗养地和他作伴.....详细
相关剧情片
八部半剧情简介
剧情片《八部半》由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克劳迪娅·卡汀娜,阿努克·艾梅,桑德拉·米洛,芭芭拉·斯蒂尔 主演,1963年欧美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电影导演圭多(马塞洛·马斯楚安尼MarcelloMastroianni饰)在完成了一部影片之后感到筋疲力尽,他来到一处疗养地休息,同时开始构思下一部电影。他受到恶梦的困扰,精神不振,灵感也陷入停滞。他让情妇卡拉(桑德拉·米洛SandraMilo饰)也来到疗养地和他作伴,但卡拉的到来反而增添了他的烦恼。此时,充满朝气的年轻女郎克劳迪娅(克劳迪娅·卡汀娜ClaudiaCardinale饰)的出现,令圭多压抑的世界乍现出一抹亮色。然而随着圭多妻子路易莎(阿努克·艾梅AnoukAimée饰)以及许多电影圈人士纷纷来到疗养地,圭多不堪忍受个人感情生活的混乱与电影拍摄的双重压力,他的精神危机愈演愈烈,梦境与幻觉不断侵入他的现实生活……本片荣获196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服装设计(黑白片)两项大奖。
八部半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作者] 小康街53号
安东尼奥尼并不直接在电影中表达他的故乡回忆,但他的电影却一直散发着失去故乡的漂流感,在安东尼奥尼那里,故乡已经成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人的本源了,另外,安东尼奥尼也从不试图“进入人物的内心”,他的内心现实,往往通过剧中人物的行动,外部氛围来表现。
费里尼绝没有安东尼奥尼那样深沉,即使是他那部以复杂混乱著称的《八又二分之一》(1963年),实际上也没有看上去那般难懂,这部电影,其实就像一个人所做的梦中梦,梦中的材料内容,均是这个人,他的困惑,焦虑,回忆,以及他艺术创作(事业)的瓶颈,梦中这所有的一切都纠缠在一起了。这个人就是费里尼,梦就是电影,电影中的电影。
《八又二分之一》开头出现的梦和伯格曼的《野草莓》相比,有一点类似,都是表现人物内心的所隐含的焦虑和不安,现在看来,这也是电影中常规的手法了,梦,或超现实的场景来表达人那些无现实逻辑性的,不好表达的其实也是非常关键的东西,从舞台戏剧《哈姆莱特》中王子的父亲灵魂再现以来,好多艺术家都学会了这招。而弗洛伊德的研究,又给梦(超现实)作了一个理论概念上的支撑。这个理论又被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大量使用,于是荒诞出现了,看似无现实逻辑性的场景,实际上包含了人内心世界,也是另一层面的现实。
《八又二分之一》中由马斯楚安尼扮演的导演基多,就是费里尼本人,可以说,马斯楚安尼做着费里尼的梦,反之亦然。基多在这部电影里借着疗养的机会构思创作一部电影,他在此时正面临着现实和事业的双重危机,一方面,是以前作品所受到的非议(费里尼的《甜蜜所的生活》甚至激怒了教皇),批评家指责他无休止地贩卖自己的童年经验和无度的性狂想,大奶粉放在红色小子女人,海滨小镇,马戏团的流浪汉等诸如此类的陈词滥调……电影中出现的那个自以为是的编剧就是此类批评家的代表。妻子和情人之间的矛盾,他的贪恋女色和他从小所受到的宗教教育之间的矛盾,性的罪恶感。另一方面,批评家所说的东西很可能也的确击中了他的软肋,上述的种种矛盾冲突又怎么在他的作品中得到解决?他的第九部作品到底要转向怎样一个境地?
费里尼拍着一个关于导演基多的电影,而基多亦拍着费里尼的电影,据资料记载,电影中基多要拍的那部电影,就是费里尼最初想拍的第九部电影《八部半》的构思,那是关于一个男人碰到了事业和私生活双重危机的事,男人去疗养院养病并同时反思自己的生活,在那里他碰到了一个少女,他相信这个少女可以挽救他濒于崩溃的生活,但是他后来又成了一个电影编剧,要编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电影,在这个电影里,所有人都坐飞船离开了地球……这是个狗咬着自己尾巴的圆圈形故事,费里尼最终还回到了自身,又从自身出发到了作品里,如此周而复始。
我相信每个创作者都会碰到事业和私生活双重危机的状态,问题是,艺术家所面临的往往是生活和艺术互相纠缠,互为镜像的情况,这就是问题看上去很复杂的关键所在,鲁迅在他的一个短篇小说《在酒楼上》里,就虚构了一个人物,那个人物就是他自己,他和自己对话:现实的凄凉和挤压,理想的破灭,关于童年往事的追忆……此刻月下独酌,却也有令人动容的深刻矛盾斗争存在。而《八又二分之一》中,问题的解决竟然是一艘宇宙飞船带着所有人飞离了地球,在另一个星球上重新开始生活,当然这是一个荒诞的解决方式,最起码,它映照了矛盾的不可解决性,人类已经积重难返!
这是不可能的,费里尼选择了另一个结尾,基多在制片人和周围人群(演员,教皇,家人,情人)的压力之下,出席了记者招待会,但是他无话可说并在幻想中自杀了,在最后的场景中,他与周围的一切看上去似乎是和解了,所有人都出现在一个马戏团盛大出场式中。
马戏团是费里尼一生的意象,他把周围的人,连同他自己都看作是马戏团中的演员(他很可能把自己看作是小丑),在这个泪和笑的世界中展开旅程,在拍完《八又二分之一》之后的第十年,他拍了那部彩色的《我记得,想当年》(1973年),关于少年时代(童年时代)在米尼的一切重回银幕,这部电影过滤了现实中不能承受的矛盾之重,纯粹在诗意性地追忆中,回归本来的欢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