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片
  • HD
  • 正片
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

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

主演:
邓琳漾,陈舒宜,段智文,苏魏舞,钟熠璠,郭飞歌,孙伊雯,陶冰蓝,付雯迪,姜姝含,刘乐乐,黄欣然,谢盈雪,孙唯书,金陈沂久,张晶宇,刘怡麟,贾念莹,韩玺曈,杨可欣,蒋韵兮,宁艺欣
备注:
天真派:红楼梦,红楼梦之桃花诗社 正片
类型:
剧情片 剧情
导演:
潘礼平,王骏,张知予
年代:
2019
地区:
大陆
语言:
国语
更新:
2024-03-22 23:40
简介:
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改编自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讲述了金陵十二钗副册和又副册之首香菱、晴雯的人生。香菱的故事,好比林黛玉的前传;晴雯则更似黛玉,历来研究认为“晴为黛影”。故事从桃花诗社展开,藉由宝黛钗,引出了香菱和晴雯“梦幻情缘”,“薄命儿女”的命运。香菱学.....详细
相关剧情片
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剧情简介
剧情片《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由邓琳漾,陈舒宜,段智文,苏魏舞,钟熠璠,郭飞歌,孙伊雯,陶冰蓝,付雯迪,姜姝含,刘乐乐,黄欣然,谢盈雪,孙唯书,金陈沂久,张晶宇,刘怡麟,贾念莹,韩玺曈,杨可欣,蒋韵兮,宁艺欣主演,2019年大陆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改编自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讲述了金陵十二钗副册和又副册之首香菱、晴雯的人生。香菱的故事,好比林黛玉的前传;晴雯则更似黛玉,历来研究认为“晴为黛影”。故事从桃花诗社展开,藉由宝黛钗,引出了香菱和晴雯“梦幻情缘”,“薄命儿女”的命运。香菱学诗贯穿了她整个人生,梨香院中,夏金桂对她百般刁难,竟被折磨致死。晴雯生性娇俏,让袭人和小丫鬟坠儿心生嫌隙,最终王夫人将重病的晴雯赶出大观园。宝玉魂归太虚幻境孽海情天,与黛玉、晴雯、香菱相见,得知前世本为神瑛侍者,黛玉原是绛珠仙草,为偿还侍者的灌溉之情,用凡间一世眼泪偿还,再生为三生石旁一株仙草。
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不吹不踩,理智分析优劣,望制作方参考改进。有争议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本人虽是书迷,但非一成不变,只要是不违背曹公原意的改编我都能接受,对于利于大众理解和文化推广的适当改编甚至褒扬。这部作品的名字里既然有“红楼梦”三个字,所有人物也采用原著人设,那么就默认应该在尊重原著剧情和人设的基础上合理改编。

本人虽是书迷,但非一成不变,只要是不违背曹公原意的改编我都能接受,对于利于大众理解和文化推广的适当改编甚至褒扬。这部作品的名字里既然有“红楼梦”三个字,所有人物也采用原著人设,那么就默认应该在尊重原著剧情和人设的基础上合理改编。先说明,理智分析作品,做得好的不吝啬夸奖,做得不妥的也会直接指出,不是杠。《红楼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影视化必须有非常严谨的态度去考究细节,任何一个细节不注意都可能对曹公原意的违背。所以后文说到的一些细节的问题请不要误认为是挑刺抬杠。表演首先说明,以下褒贬都不只针对小演员们本身,他们表演的表现与导演、编剧和表演指导老师都离不开。总体上说,小演员们的发挥是一如既往的稳定。加之剧本大部分是原创,除了寥寥几个镜头有87版电视剧的相似处,其他几乎没有可以让演员模仿借鉴的地方,所以格外考验演员们对角色的自我理解和人物塑造能力。脱离了模仿,成为真正的演员,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剧中比较有经验的老演员,如宝黛钗、王熙凤、贾母、李纨、晴雯等,台词稳、眼神灵、神韵气质都比较符合。虽有一些小问题,但整体瑕不掩瑜。一些新面孔表现也不俗,如香菱的谈吐、气质、台词和表演都着实惊艳(其实我私心觉得她演黛玉也很适合);薛姨妈眼神和情感非常稳重;紫鹃回潇湘馆前掩藏悲伤挤出笑容的地方处理得很好;薛蟠、夏金桂虽然人物比较脸谱化,但演得不让人出戏。演王夫人的小演员演技不太自然,看得出是对人物理解不足的缘故,也有剧本本身的情节设置问题,还有进步的空间。下面说一些表演方面需要改进的问题。在作品靠前部分,香菱找黛玉学诗,晴雯、黛玉、宝钗和香菱的语速过于慢。但到后半部分却没有这样的问题,应该是那几场戏的指导略有不妥。《红楼梦》是反映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个人认为影视化的台词语气应该生活化,不宜太慢或太拿腔拿调。演宝玉的段智文弟弟,很可爱,台词不错,形象符合原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描写。但是气质感觉是稳重的谦谦君子,缺少一些贾宝玉的淘气天真。演好贾宝玉的关键在于,突出其天真纯洁、活泼调皮的孩子气的一面。他只是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向往、尊重和爱护之心,所以才会和黛玉一起扫落花,告诉晴雯“只别生气时拿他出气”(东西可以砸,扇子可以撕,但是是因为你砸起来高兴,而不能当作出气泄愤的工具,否则就是不尊重这些东西)。所以在他看来,没出嫁的女孩子,特别的漂亮的女孩子,也是他希望呵护的美好之物,并不掺杂凡人的欲望。演员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或不能突出其天真纯洁的特性,处理不当就会变成好色和猥琐的形象。不得不说贾宝玉是非常难演的角色,所以智文的整体表现虽略有瑕疵,但整体仍是及格的。 作品刚开始的部分,薛蟠在屋里床上躺着,见薛姨妈进屋,却没有起身问好。这是一个细节的处理。在封建制度下的古代社会,贾史王薛这样的贵族家庭对孝道礼仪是非常看重的,小姐公子们对长辈的尊敬是从小培养的、应该形成条件反射的习惯,而不是单纯做给外人看的。原著第二十三回中,宝玉去见贾政,进屋时比他小的探春、惜春、贾环都要站起来表示长幼尊卑,更何况是薛蟠看见长辈。此处薛蟠即便正在闹情绪,至少也应该立刻站起来,而不是没看见薛姨妈一样继续躺着。这样的细节贯穿整部作品,才能刻画出一个真实的古代家庭氛围,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去表现是不妥当的。晴雯跌扇的部分,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平时很喜欢晴雯的宝玉会突然发脾气。晴雯在秋千上出场时,小丫鬟刚刚交代了她在宝玉心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就看见宝玉笑眯眯心情很好的样子回屋,跌扇后突然变脸发脾气,让人不明缘由,一头雾水。原著是因为宝玉说话冲撞了宝钗,端午家宴上大家都懒懒的,宝玉很也没兴致,才把气撒在晴雯身上。改编剧本即便不能交代这些前情,至少贾宝玉回屋时应该是脸色不好心情不佳的样子,不然观众会不理解为什么突然变脸发脾气。整体这段下来,给人一种两人之间的矛盾发生得很突兀的感觉。继续晴雯跌扇的剧情,宝玉说:“你如今也大了,我去回了太太,打发你出去好不好?”这句台词的形态表现出他是认真地发问,并没有一点气话的样子。因为是改编剧本,没必要复刻87版,所以我们按原著推理。我个人认为宝玉这句话应该是气话而不是认真地想赶走晴雯。后面抄检大观园时晴雯真的被赶出去,贾宝玉的态度是拼命挽留和悲伤,他是不舍得晴雯走的。整个晴雯跌扇的剧情,我理解就是俩人在气头上的拌嘴,所以个人认为87版此处的表演更加妥当。晴雯撕扇是晴雯的重头戏,也是以晴雯香菱为主线的本作品的重头戏。陈舒宜的哭戏很好,但个人认为看宝玉的眼神太媚。我理解编剧想突出晴雯要强张扬的性格,但她对宝玉的感情我认为还是很单纯的主仆亲情,所以演员过于娇媚的眼神和亲昵的表情,感觉不太舒服。这个问题应该是表演和剧本的双重问题。作品结尾部分,宝玉为晴雯的死失魂落魄,但还没到伤及性命的严重地步,老太太不至于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地那么伤心(虽然陶冰蓝的哭戏一直是非常打动我的,但也要用在正确的地方)。贾母是有丰富社会经验的老人家,是大家庭的主心骨,不会轻易表现出脆弱。原著也只有在第二十五回“魇魔法接地逢五鬼”中宝玉被赵姨娘和马道婆诅咒、和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因紫鹃说黛玉要回家时生了两次重病,老太太才有这样悲伤大哭的形态。后面紧接着紫鹃进门,说完“林姑娘她离不得您”,但还没展示出咯血的手帕,怎么老太太突然就哀嚎起来了?这里的剧情是不合理的。看完手帕后痛哭着说“林丫头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也不活了”,才是合理的反应。剧本《红楼梦》影视化的剧本改编,难,难,难。编剧既要有对原著的充分理解,也要对古代封建社会常识和礼仪文化习俗有一定了解。但是既然敢碰敢改,就别怪我直言不讳。纵观全片,区别于其他红楼梦的影视作品,本片选晴雯和香菱作为主要人物,两条故事线同时进行,是可以的。那按我理解全片就应紧贴这两条线,摒弃其他无关的情节。而剧中又刻画了宝玉搬出大观园、黛玉之死等情节,让人分不清到底什么才是主线,有些混乱。先说两个改得好的地方。为了突出两个主线人物的悲剧命运,晴雯给宝玉托梦离去时又一次跌坏扇子的地方首尾呼应,虽然原著没写,但是不违背原意,是合理的。香菱死前终于想起自己的出身和姓名,抛开真实性和合理性不谈,也是利于凸显人物的悲剧命运,是不错的。此外,坠儿的设定是被晴雯抓住了偷盗的把柄而心怀怨恨,从而向王夫人说坏话,既体现了晴雯刚正不阿、不包庇纵容下人和要强性格,又引出了抄检大观园的缘由,虽与原著不符,但是比较流畅且合理的。再说说整体故事线。当时“桃花诗社”这名字一出来我就吓一跳,心想这剧情要怎么改。原著中,“桃花诗社”出自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这名字的问题有二:其一,大观园中姐妹们建立的诗社名有两个,前期是“海棠社”,后期是“桃花社”。其中香菱学诗的情节发生在第四十八回,如果要突出香菱学诗这条主线,也应该是在海棠社时期,而不是在桃花社时期。其二,本作品的主线人物是香菱和晴雯,而展现出来的改编剧情中只有香菱和桃花诗社有直接联系,所以不适用于概括两位主角。总的来说,“桃花诗社”之名,既和晴雯八竿子打不着,按原著也和香菱没啥关系,创新也不是这么创的。单独说说晴雯线的改编剧本。晴雯跌扇后,袭人问宝玉“要是林姑娘去天上了呢”来试探心意,是绝对不妥的。别说袭人,就是任何一个丫鬟敢这样说都是在诅咒主子,更何况袭人是最注重主仆尊卑的人。原著第六十七回中,袭人碰见管理大观园内葡萄架的婆子,婆子让袭人先尝几颗刚熟的葡萄,袭人立刻义正言辞的拒绝,说上头主子们都还没吃,咱们到先吃了,是不合规矩的。因此我认为,即便是在私下里,袭人也不会、更不敢说这样的话。晴雯撕扇时,刻意突出袭人的不满甚至眼泪,制造晴雯和袭人的不和,搞得晴雯像一个心机婊。即便“风流灵巧招人怨”,也招的是那些不了解晴雯真实性格的人的怨,决不是袭人的怨。无论是原著中扇子被撕的麝月还是剧中换成的袭人,都是和晴雯很亲密、很了解和宠爱晴雯的,他们正是因为了解晴雯外表泼辣张扬实则内心善良的性格,才能和她一直和平相处。撕扇这部分的整体基调是褒是贬,和导演编剧的切入点以及演员的细节刻画息息相关。一点点细微的差别,就可以演出娇惯任性、蛮横无理或是追求自由、天真烂漫两种完全不同的味道。在我看来,晴雯过媚的眼神和袭人的气到哭所达到的效果偏向于前者。贾母赏了贾宝玉一套华丽的雀金呢斗篷,贾宝玉下雪时穿着晃了一圈,然后晴雯生病又生气坠儿偷盗,接下来我满怀期待地以为她要补这件孔雀斗篷了,却并没有出现这段剧情,令人失望。但是后来看官博放出的预告片却是有这段补裘的镜头,不知怎么回事。整部小说中晴雯的重头戏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勇晴雯病补孔雀裘”、“惑奸谗抄检大观园”和“俏丫鬟抱屈夭风流”。跌扇和补裘两个情节是最能体现晴雯的妩媚骄傲、刚强正直和吃苦耐劳的特点的,以晴雯为主线之一的作品如果缺失病补孔雀裘的镜头,是非常遗憾的。后半段,贾宝玉因为晴雯的死而疯了,从而搬出大观园。这个设定我真的不理解。晴雯固然对宝玉很重要,但还没到疯癫的地步,宝玉对晴雯是爱护疼惜的亲情,只有对黛玉是独一无二的爱情,所以只会在听到黛玉要回苏州去才会到疯癫而不省人事的严重程度。对于晴雯的离去他纵然是无比悲伤的,但表达悲伤的方式是写出一篇可歌可泣的《芙蓉女儿诔》来悼念晴雯,而不是丧魂落魄、两眼发直的疯。再说说香菱线的剧情。前期一笔带过香菱忘记出身、被拐卖到薛家的前情是可以的。香菱的形象较之晴雯更简单一些,她的性格缺点无非就是软弱单纯,结合她的身世、相貌、人品和性格,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怜爱和同情。香菱的重头戏是学诗,原著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的“苦”字就是核心。影视化这段故事应该重点突出香菱学诗的痴迷和刻苦的程度。原著中写道:“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了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没有体现香菱学诗“茶饭不思,坐卧不定”的痴迷程度,就不能让观众体会到最后的学成是多么来之不易,也不能理解宝钗说“越发弄成个呆子了”的意思。而且香菱学诗的成果,剧中也是非常敷衍的一笔带过,只是宝玉和黛玉的几句夸奖,略去了香菱三次作诗的艰辛历程以及最后梦里所得的难得之处。可是后来看官博的预告,发现居然有香菱在滴翠亭痴迷地念诗、宝钗宝玉在后面评价她的苦心,以及她挑灯夜读等等镜头,却没在正片出现。这样一场重头戏没有淋漓尽致地展现,是很可惜的。另外说一个小细节。贾家都败落后,薛姨妈说要卖掉香菱,然后镜头转回夏金桂那里居然还在梨香苑?且不说早在元妃省亲后,薛家就从梨香苑搬了出来,让学戏的女孩子们住;就是在贾家败落后,贾府的一切都会被封,薛家不可能还住在贾府的梨香苑里。香菱线的后期,夏金桂和宝蝉合计,将薛家弄得家破人亡然后“卷包一走”。这改得太想当然了。此处原没有原著依据,单纯个人看法:虽然古代已有女子改嫁再婚的情况,但也要和离或是守寡后才可。只要薛蟠不死,夏金桂就一直是薛家的人,因薛家之荣而荣,因薛家之败而败,如何卷包一走全身而退?就算薛蟠蹲监狱判死刑,夏金桂也会像贾家败落后贾府的女眷那样被一起关进监狱吧?最后说一下迷幻的剪辑。剪辑师是喝醉了剪的片子吗?感觉预告里很多镜头正片都没有,还是我看的是个假正片?除了上面说的香菱在滴翠亭和夜晚读诗、晴雯病补孔雀裘,还有一些零碎的镜头。比如宝钗扑蝶、宝黛葬花、宝钗念“春风轻飘杨柳絮”、宝玉得知晴雯病死、梦游太虚遇警幻仙子、李纨点香开诗社、黛玉病中找宝玉、黛玉说“都散了”“是该回去了”…… 错乱不完整的剪辑越发弄得全片逻辑凌乱。服化道化妆和发型没什么大问题,女生的眉毛是符合古代特点的细细柳叶眉,值得表扬(除了宝玉的眉毛,太细了,应该有所区分地化成稍粗的男性眉)。服装问题比较大,剪裁过于西式,太修身,放量不足。且不说按汉服的形制来要求,就是单纯作为古装剧的戏服也是不严谨的。 道具方面,除了上面说到的薛家住“梨香苑”的问题,“桃花诗社”的匾额也不妥。无论海棠社还是桃花社,都是大观园里诗社的名字,并不会作为单独一处房间或庭院的匾额出现。诗社也没有固定的地点,海棠社的规矩是每月两次轮流做东,到他们各自的住所举行诗会或另安排场地。如咏雪即景联句是在芦雪庵,咏白海棠是在探春的秋爽斋,咏菊吃螃蟹是在藕香榭。但是为了迎合题目,弄出这么个桃花诗社的地名,也是能理解的,只是觉得不合理,不提倡。总而言之,剧本是硬伤,再厉害的演员也拯救不了失败的剧本。我若不是因为喜欢《红楼梦》,更喜欢天真派之前的作品和可爱而厉害的小演员们,就不会花时间精力写一篇快五千字的观后感。希望天真派团队积极反省,认清不足,戒骄戒躁,耐心打磨更多优秀的作品。不踩,理智分析优劣,望制作方参考改进。有争议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本人虽是书迷,但非一成不变,只要是不违背曹公原意的改编我都能接受,对于利于大众理解和文化推广的适当改编甚至褒扬。这部作品的名字里既然有“红楼梦”三个字,所有人物也采用原著人设,那么就默认应该在尊重原著剧情和人设的基础上合理改编。

先说明,理智分析作品,做得好的不吝啬夸奖,做得不妥的也会直接指出,不是杠。《红楼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影视化必须有非常严谨的态度去考究细节,任何一个细节不注意都可能对曹公原意的违背。所以后文说到的一些细节的问题请不要误认为是挑刺抬杠。

表演

首先说明,以下褒贬都不只针对小演员们本身,他们表演的表现与导演、编剧和表演指导老师都离不开。

总体上说,小演员们的发挥是一如既往的稳定。加之剧本大部分是原创,除了寥寥几个镜头有87版电视剧的相似处,其他几乎没有可以让演员模仿借鉴的地方,所以格外考验演员们对角色的自我理解和人物塑造能力。脱离了模仿,成为真正的演员,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

剧中比较有经验的老演员,如宝黛钗、王熙凤、贾母、李纨、晴雯等,台词稳、眼神灵、神韵气质都比较符合。虽有一些小问题,但整体瑕不掩瑜。一些新面孔表现也不俗,如香菱的谈吐、气质、台词和表演都着实惊艳(其实我私心觉得她演黛玉也很适合);薛姨妈眼神和情感非常稳重;紫鹃回潇湘馆前掩藏悲伤挤出笑容的地方处理得很好;薛蟠、夏金桂虽然人物比较脸谱化,但演得不让人出戏。演王夫人的小演员演技不太自然,看得出是对人物理解不足的缘故,也有剧本本身的情节设置问题,还有进步的空间。

林黛玉 - 苏魏舞饰

薛宝钗 - 钟宝儿饰

贾宝玉 - 段智文饰

王熙凤 - 郭飞歌饰

李纨 - 孙伊雯饰

夏金桂 - 刘乐乐饰

下面说一些表演方面需要改进的问题。

在作品靠前部分,香菱找黛玉学诗,黛玉、宝钗和香菱的语速过于慢。但到后半部分却没有这样的问题,应该是那几场戏的指导略有不妥。《红楼梦》是反映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个人认为影视化的台词语气应该生活化,不宜太慢或太拿腔拿调。

演宝玉的段智文弟弟,很可爱,台词不错,形象符合原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描写。但是气质感觉是稳重的谦谦君子,缺少一些贾宝玉的淘气天真。演好贾宝玉的关键在于,突出其天真纯洁、活泼调皮的孩子气的一面。他只是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向往、尊重和爱护之心,所以才会和黛玉一起扫落花,告诉晴雯“只别生气时拿他出气”(东西可以砸,扇子可以撕,但是是因为你砸起来高兴,而不能当作出气泄愤的工具,否则就是不尊重这些东西)。所以在他看来,没出嫁的女孩子,特别的漂亮的女孩子,也是他希望呵护的美好之物,并不掺杂凡人的欲望。演员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或不能突出其天真纯洁的特性,处理不当就会变成好色和猥琐的形象。不得不说贾宝玉是非常难演的角色,所以智文的整体表现虽略有瑕疵,但整体仍是及格的。

作品刚开始的部分,薛蟠在屋里床上躺着,见薛姨妈进屋,却没有起身问好。这是一个细节的处理。在封建制度下的古代社会,贾史王薛这样的贵族家庭对孝道礼仪是非常看重的,小姐公子们对长辈的尊敬是从小培养的、应该形成条件反射的习惯,而不是单纯做给外人看的。原著第二十三回中,宝玉去见贾政,进屋时比他小的探春、惜春、贾环都要站起来表示长幼尊卑,更何况是薛蟠看见长辈。此处薛蟠即便正在闹情绪,至少也应该立刻站起来,而不是没看见薛姨妈一样继续躺着。这样的细节贯穿整部作品,才能刻画出一个真实的古代家庭氛围,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去表现是不妥当的。

晴雯跌扇的部分,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平时很喜欢晴雯的宝玉会突然发脾气。晴雯在秋千上出场时,小丫鬟刚刚交代了她在宝玉心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就看见宝玉笑眯眯心情很好的样子回屋,跌扇后突然变脸发脾气,让人不明缘由,一头雾水。原著是因为宝玉说话冲撞了宝钗,端午家宴上大家都懒懒的,宝玉很也没兴致,才把气撒在晴雯身上。改编剧本即便不能交代这些前情,至少贾宝玉回屋时应该是脸色不好心情不佳的样子,不然观众会不理解为什么突然变脸发脾气。整体这段下来,给人一种两人之间的矛盾发生得很突兀的感觉。

继续晴雯跌扇的剧情,宝玉说:“你如今也大了,我去回了太太,打发你出去好不好?”这句台词的形态表现出他是认真地发问,并没有一点气话的样子。因为是改编剧本,没必要复刻87版,所以我们按原著推理。我个人认为宝玉这句话应该是气话而不是认真地想赶走晴雯。后面抄检大观园时晴雯真的被赶出去,贾宝玉的态度是拼命挽留和悲伤,他是不舍得晴雯走的。整个晴雯跌扇的剧情,我理解就是俩人在气头上的拌嘴,所以个人认为87版此处的表演更加妥当。

晴雯撕扇是晴雯的重头戏,也是以晴雯香菱为主线的本作品的重头戏。陈舒宜的哭戏很好,但个人认为看宝玉的眼神太媚。我理解编剧想突出晴雯要强张扬的性格,但她对宝玉的感情我认为还是很单纯的主仆亲情,所以演员过于娇媚的眼神和亲昵的表情,感觉不太舒服。这个问题应该是表演和剧本的双重问题。

作品结尾部分,宝玉为晴雯的死失魂落魄,但还没到伤及性命的严重地步,老太太不至于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地那么伤心(虽然陶冰蓝的哭戏一直是非常打动我的,但也要用在正确的地方)。贾母是有丰富社会经验的老人家,是大家庭的主心骨,不会轻易表现出脆弱。原著也只有在第二十五回“魇魔法接地逢五鬼”中宝玉被赵姨娘和马道婆诅咒、和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因紫鹃说黛玉要回家时生了两次重病,老太太才有这样悲伤大哭的形态。

后面紧接着紫鹃进门,说完“林姑娘她离不得您”,但还没展示出咯血的手帕,怎么老太太突然就哀嚎起来了?这里的剧情是不合理的。看完手帕后痛哭着说“林丫头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也不活了”,才是合理的反应。

剧本

《红楼梦》影视化的剧本改编,难,难,难。编剧既要有对原著的充分理解,也要对古代封建社会常识和礼仪文化习俗有一定了解。但是既然敢碰敢改,就别怪我直言不讳。

纵观全片,区别于其他红楼梦的影视作品,本片选晴雯和香菱作为主要人物,两条故事线同时进行,是可以的。那按我理解全片就应紧贴这两条线,摒弃其他无关的情节。而剧中又刻画了宝玉搬出大观园、黛玉之死等情节,让人分不清到底什么才是主线,有些混乱。

晴雯 -陈舒宜饰

香菱 - 邓琳漾饰

先说两个改得好的地方。为了突出两个主线人物的悲剧命运,晴雯给宝玉托梦离去时又一次跌坏扇子的地方首尾呼应,虽然原著没写,但是不违背原意,是合理的。香菱死前终于想起自己的出身和姓名,抛开真实性和合理性不谈,也是利于凸显人物的悲剧命运,是不错的。此外,坠儿的设定是被晴雯抓住了偷盗的把柄而心怀怨恨,从而向王夫人说坏话,既体现了晴雯刚正不阿、不包庇纵容下人和要强性格,又引出了抄检大观园的缘由,虽与原著不符,但是比较流畅且合理的。

再说说整体故事线。当时“桃花诗社”这名字一出来我就吓一跳,心想这剧情要怎么改。原著中,“桃花诗社”出自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这名字的问题有二:其一,大观园中姐妹们建立的诗社名有两个,前期是“海棠社”,后期是“桃花社”。其中香菱学诗的情节发生在第四十八回,如果要突出香菱学诗这条主线,也应该是在海棠社时期,而不是在桃花社时期。其二,本作品的主线人物是香菱和晴雯,而展现出来的改编剧情中只有香菱和桃花诗社有直接联系,所以不适用于概括两位主角。总的来说,“桃花诗社”之名,既和晴雯八竿子打不着,按原著也和香菱没啥关系,创新也不是这么创的。

单独说说晴雯线的改编剧本。

晴雯跌扇后,袭人问宝玉“要是林姑娘去天上了呢”来试探心意,是绝对不妥的。别说袭人,就是任何一个丫鬟敢这样说都是在诅咒主子,更何况袭人是最注重主仆尊卑的人。原著第六十七回中,袭人碰见管理大观园内葡萄架的婆子,婆子让袭人先尝几颗刚熟的葡萄,袭人立刻义正言辞的拒绝,说上头主子们都还没吃,咱们到先吃了,是不合规矩的。因此我认为,即便是在私下里,袭人也不会、更不敢说这样的话。

晴雯撕扇时,刻意突出袭人的不满甚至眼泪,制造晴雯和袭人的不和,搞得晴雯像一个心机婊。即便“风流灵巧招人怨”,也招的是那些不了解晴雯真实性格的人的怨,决不是袭人的怨。无论是原著中扇子被撕的麝月还是剧中换成的袭人,都是和晴雯很亲密、很了解和宠爱晴雯的,他们正是因为了解晴雯外表泼辣张扬实则内心善良的性格,才能和她一直和平相处。撕扇这部分的整体基调是褒是贬,和导演编剧的切入点以及演员的细节刻画息息相关。一点点细微的差别,就可以演出娇惯任性、蛮横无理或是追求自由、天真烂漫两种完全不同的味道。在我看来,晴雯过媚的眼神和袭人的气到哭所达到的效果偏向于前者。

被写成了反派的袭人

后面的剧情中,贾母赏了贾宝玉一套华丽的雀金呢斗篷,贾宝玉下雪时穿着晃了一圈,然后晴雯生病又生气坠儿偷盗,接下来我满怀期待地以为她要补这件孔雀斗篷了,却并没有出现这段剧情,令人失望。但是后来看官博放出的预告片却是有这段补裘的镜头,不知怎么回事。整部小说中晴雯的重头戏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勇晴雯病补孔雀裘”、“惑奸谗抄检大观园”和“俏丫鬟抱屈夭风流”。跌扇和补裘两个情节是最能体现晴雯的妩媚骄傲、刚强正直和吃苦耐劳的特点的,以晴雯为主线之一的作品如果缺失病补孔雀裘的镜头,是非常遗憾的。

从预告片里诈尸的补裘镜头 -1

从预告片里诈尸的补裘镜头 -2

后半段,贾宝玉因为晴雯的死而疯了,从而搬出大观园。这个设定我真的不理解。晴雯固然对宝玉很重要,但还没到疯癫的地步,宝玉对晴雯是爱护疼惜的亲情,只有对黛玉是独一无二的爱情,所以只会在听到黛玉要回苏州去才会到疯癫而不省人事的严重程度。对于晴雯的离去他纵然是无比悲伤的,但表达悲伤的方式是写出一篇可歌可泣的《芙蓉女儿诔》来悼念晴雯,而不是丧魂落魄、两眼发直的疯。

再说说香菱线的剧情。

前期一笔带过香菱忘记出身、被拐卖到薛家的前情是可以的。香菱的形象较之晴雯更简单一些,她的性格缺点无非就是软弱单纯,结合她的身世、相貌、人品和性格,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怜爱和同情。

香菱的重头戏是学诗,原著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的“苦”字就是核心。影视化这段故事应该重点突出香菱学诗的痴迷和刻苦的程度。原著中写道:“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了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没有体现香菱学诗“茶饭不思,坐卧不定”的痴迷程度,就不能让观众体会到最后的学成是多么来之不易,也不能理解宝钗说“越发弄成个呆子了”的意思。而且香菱学诗的成果,剧中也是非常敷衍的一笔带过,只是宝玉和黛玉的几句夸奖,略去了香菱三次作诗的艰辛历程以及最后梦里所得的难得之处。可是后来看官博的预告,发现居然有香菱在滴翠亭痴迷地念诗、宝钗宝玉在后面评价她的苦心,以及她挑灯夜读等等镜头,却没在正片出现。这样一场重头戏没有淋漓尽致地展现,是很可惜的。

另外说一个小细节。贾家都败落后,薛姨妈说要卖掉香菱,然后镜头转回夏金桂那里居然还在梨香苑?且不说早在元妃省亲后,薛家就从梨香苑搬了出来,让学戏的女孩子们住;就是在贾家败落后,贾府的一切都会被封,薛家不可能还住在贾府的梨香苑里。

香菱线的后期,夏金桂和宝蝉合计,将薛家弄得家破人亡然后“卷包一走”。这改得太想当然了。此处原没有原著依据,单纯个人看法:虽然古代已有女子改嫁再婚的情况,但也要和离或是守寡后才可。只要薛蟠不死,夏金桂就一直是薛家的人,因薛家之荣而荣,因薛家之败而败,如何卷包一走全身而退?就算薛蟠蹲监狱判死刑,夏金桂也会像贾家败落后贾府的女眷那样被一起关进监狱吧?

最后说一下迷幻的剪辑。剪辑师是喝醉了剪的片子吗?感觉预告里很多镜头正片都没有,还是我看的是个假正片?除了上面说的香菱在滴翠亭和夜晚读诗、晴雯病补孔雀裘,还有一些零碎的镜头。比如宝钗扑蝶、宝黛葬花、宝钗念“春风轻飘杨柳絮”、宝玉得知晴雯病死、梦游太虚遇警幻仙子、李纨点香开诗社、黛玉病中找宝玉、黛玉说“都散了”“是该回去了”…… 错乱不完整的剪辑越发弄得全片逻辑凌乱。

服化道

化妆和发型没什么大问题,女生的眉毛是符合古代特点的细细柳叶眉,值得表扬(除了宝玉的眉毛,太细了,应该有所区分地化成稍粗的男性眉)。服装问题比较大,剪裁过于西式,太修身,放量不足。且不说按汉服的形制来要求,就是单纯作为古装剧的戏服也是不严谨的。 道具方面,除了上面说到的薛家住“梨香苑”的问题,“桃花诗社”的匾额也不妥。无论海棠社还是桃花社,都是大观园里诗社的名字,并不会作为单独一处房间或庭院的匾额出现。诗社也没有固定的地点,海棠社的规矩是每月两次轮流做东,到他们各自的住所举行诗会或另安排场地。如咏雪即景联句是在芦雪庵,咏白海棠是在探春的秋爽斋,咏菊吃螃蟹是在藕香榭。但是为了迎合题目,弄出这么个桃花诗社的地名,也是能理解的,只是觉得不合理,不提倡。

总而言之,剧本是硬伤,再厉害的演员也拯救不了失败的剧本。我若不是因为喜欢《红楼梦》,更喜欢天真派之前的作品和可爱而厉害的小演员们,就不会花时间精力写一篇快五千字的观后感。希望天真派团队积极反省,认清不足,戒骄戒躁,耐心打磨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