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堡之役

盖茨堡之役

主演:
马丁·辛,史蒂芬·朗,杰夫·丹尼尔斯
备注:
BD
类型:
战争片 剧情,历史,战争
导演:
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年代:
1993
地区:
欧美
语言:
英语
更新:
2023-06-01 22:26
简介:
1863 年 7 月 1 日,150,000 名士兵因缘在美国葛底斯堡相遇;他们每个人都为理想的民主政治流血。结果,三分之一的人掉进了寂静的麦田;他们的生活创造了历史上内战的转折点,葛底斯堡战役。...详细
相关战争片
盖茨堡之役剧情简介
战争片《盖茨堡之役》由马丁·辛,史蒂芬·朗,杰夫·丹尼尔斯 主演,1993年欧美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1863 年 7 月 1 日,150,000 名士兵因缘在美国葛底斯堡相遇;他们每个人都为理想的民主政治流血。结果,三分之一的人掉进了寂静的麦田;他们的生活创造了历史上内战的转折点,葛底斯堡战役。
盖茨堡之役相关影评
{if:"1993年战争重现电影《葛底斯堡战役》全景反应美国内战转折点葛底斯堡战役(Battle of Gettysburg)的史实。整个电影长达4个小时,而电影又以葛底斯堡战役的关键战斗单位: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及其指挥官劳伦斯·张伯伦上校为主线。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战役开始,南方同盟军处于主动地位,将北方联邦军一步步逼出葛底斯堡镇。战役中期,双方在葛底斯堡南郊焦灼战斗,李将军决定让第十五阿拉巴马州步兵团进攻北军左翼:小圆顶(little round top)防线。劳伦斯·张伯伦上校奉命死守小圆顶,以保证侧翼和预备队的安全。在小圆顶防御战中,张伯伦上校率领全团士兵奋勇抵抗,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冲锋,但防线也慢慢后退,最后弹尽人乏。张伯伦上校最后命令全团上刺刀,越过防线,冲锋肉搏。最后经过惨烈的战斗,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击退了来袭敌人,破坏了李将军从侧翼包围的计划。然后北军在米德上将的带领下节节逼进,最后击败了李将军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
美国内战以葛底斯堡战役为转折点,南方同盟就此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此后三年,内战结束。
1.背景
美利坚联盟国(南方联盟)军的罗伯特·李将军率所部北弗吉尼亚军团于钱瑟勒斯维尔之役击败联邦军波多马克军团后不久,李将军决定二次北侵。此一行动可打乱联邦计划中的夏日选举,可能帮助被围于密西西比维克斯堡的守军脱困,并使联盟国军就食于边界之外的北方丰饶农场,以让饱受战火蹂躏的维吉尼亚获得必要的休养生息。
南方同盟李将军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下属三个的兵团(Corps)。詹姆斯·隆史崔特(James Longstreet)的第一兵团司令,第二兵团划归理查·尤尔(Richard Stoddert Ewell)中将辖下,第三兵团由安伯洛斯·希尔(Ambrose Powell Hill)中将指挥
美利坚合众国(北方联邦)方面,约瑟夫·胡克(Joseph Hooker)少将辖下的波多马克军团由七个步兵兵团,一个骑兵兵团及一个炮兵预备队组成,总兵力超过90,000人。胡克少将前因钱瑟勒斯维尔之败,复于李将军第二次北侵时怯战,亚伯拉罕·林肯总统迅即以乔治·米德(George G. Meade)取代其职。
2.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 20th Maine Volunteer Infantry Regiment
全称第二十缅因州志愿步兵团,具体番号是:波多马克军团第一兵团第五师第三旅第二十缅因州志愿步兵团。它是美国内战中的一只英雄部队,共参加了14次战役,最后被授予参加南方同盟投降仪式的荣誉。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共有1621人,其中战斗阵亡147人,疾病死亡146人,受伤381人,被俘15人。
3.约书亚·劳伦斯·张伯伦上校 Colonel Joshua Lawrence Chamberlain
原先是一个大学教授,教授除数学外的所有学科,精通10门语言,是著名的ΦΒΚ学会成员。生于缅因州,从小就有很强的废奴思想,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评价一个人不在于他爸爸、他祖先是谁,而在于他的功绩。内战爆发,他决定参加北方联邦军,可大学不准。于是他谎称要去欧洲讲学,请假转而参军。张伯伦很爱惜普通士兵,由于战役前第二缅因州步兵团吃了败仗,士气低落,士兵们不愿参战,结果集体被军事法庭逮捕,让他们加入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士兵们先是不从,结果在张伯伦的说教下,个个的那起枪参加了战斗。张伯伦的品质用我们中国人说的就是爱兵如子,小圆顶防御战整个过程,他站在防线最前线,饱含热泪,沉着冷静,而又英勇顽强。鉴于他在小圆顶防御战中的英勇功绩,林肯总统授予他荣誉勋章,并升任至少将。战争结束后,他四次被选为缅因州州长。此后回到校园,活跃于学术界。1914年他死于葛底斯堡战役时的旧伤复发。
4.奇特的现象
4.1 限于当时热兵器的精确度和射程,双方的阵线很近,居然不到二十米。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士兵的不能乱射,听从指挥官指挥,排好队形,或站立,或跪姿,瞄准射击。虽然精确度不高,但如此的近距离同样能造成很高的伤亡(因为双方士兵都没有掩护)。通常两次射击间的时间间隔要十秒以上。因为那时的枪只能称得上是火铳,士兵必须先从行军袋中取出火药,用铳子把它从枪口塞到枪膛里,然后再上了子弹才能射击。只有高级士官才配有半自动的转轮手枪。
4.2 除了近身肉搏的时候,指挥官通常都在阵线后方一两米处不紧不慢的高姿来回走动。很惊讶为什么他们不怕被打着。别以为他们没事儿做,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观察敌情,果断决策,鼓舞士气。
4.3 当时的美国人很懂得遵守战争规则和尊重敌人。据几个例子。当弹药耗尽时,捡起敌人的枪是不允许的;一个军人军衔比你高,即使是俘虏,你也得叫他长官
4.4 现在的葛底斯堡早已成为美国数一数二的国家公园,大概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意思。不能理解的是,葛底斯堡阵亡将士公墓,不仅埋葬着北方联邦的死者,同时也安息着南方同盟的殉难者。南方同盟作为一国的分裂者,其死者却受到了同样的对待。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战役后发表的演说中讲道,南方的死难者和北方的死难者一样受到纪念。同时敌方统帅罗伯特·李将军被美国人评为历史上最受爱戴的将军。大概的原因是:美国人崇尚对信仰和国家的忠诚。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概要教的就是这些吧,他们可能不会担心国家的分裂了。
http://www.hengcuo.net/articles/battle-of-gettysburg.html"<>"" && "1993年战争重现电影《葛底斯堡战役》全景反应美国内战转折点葛底斯堡战役(Battle of Gettysburg)的史实。整个电影长达4个小时,而电影又以葛底斯堡战役的关键战斗单位: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及其指挥官劳伦斯·张伯伦上校为主线。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战役开始,南方同盟军处于主动地位,将北方联邦军一步步逼出葛底斯堡镇。战役中期,双方在葛底斯堡南郊焦灼战斗,李将军决定让第十五阿拉巴马州步兵团进攻北军左翼:小圆顶(little round top)防线。劳伦斯·张伯伦上校奉命死守小圆顶,以保证侧翼和预备队的安全。在小圆顶防御战中,张伯伦上校率领全团士兵奋勇抵抗,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冲锋,但防线也慢慢后退,最后弹尽人乏。张伯伦上校最后命令全团上刺刀,越过防线,冲锋肉搏。最后经过惨烈的战斗,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击退了来袭敌人,破坏了李将军从侧翼包围的计划。然后北军在米德上将的带领下节节逼进,最后击败了李将军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
美国内战以葛底斯堡战役为转折点,南方同盟就此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此后三年,内战结束。
1.背景
美利坚联盟国(南方联盟)军的罗伯特·李将军率所部北弗吉尼亚军团于钱瑟勒斯维尔之役击败联邦军波多马克军团后不久,李将军决定二次北侵。此一行动可打乱联邦计划中的夏日选举,可能帮助被围于密西西比维克斯堡的守军脱困,并使联盟国军就食于边界之外的北方丰饶农场,以让饱受战火蹂躏的维吉尼亚获得必要的休养生息。
南方同盟李将军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下属三个的兵团(Corps)。詹姆斯·隆史崔特(James Longstreet)的第一兵团司令,第二兵团划归理查·尤尔(Richard Stoddert Ewell)中将辖下,第三兵团由安伯洛斯·希尔(Ambrose Powell Hill)中将指挥
美利坚合众国(北方联邦)方面,约瑟夫·胡克(Joseph Hooker)少将辖下的波多马克军团由七个步兵兵团,一个骑兵兵团及一个炮兵预备队组成,总兵力超过90,000人。胡克少将前因钱瑟勒斯维尔之败,复于李将军第二次北侵时怯战,亚伯拉罕·林肯总统迅即以乔治·米德(George G. Meade)取代其职。
2.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 20th Maine Volunteer Infantry Regiment
全称第二十缅因州志愿步兵团,具体番号是:波多马克军团第一兵团第五师第三旅第二十缅因州志愿步兵团。它是美国内战中的一只英雄部队,共参加了14次战役,最后被授予参加南方同盟投降仪式的荣誉。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共有1621人,其中战斗阵亡147人,疾病死亡146人,受伤381人,被俘15人。
3.约书亚·劳伦斯·张伯伦上校 Colonel Joshua Lawrence Chamberlain
原先是一个大学教授,教授除数学外的所有学科,精通10门语言,是著名的ΦΒΚ学会成员。生于缅因州,从小就有很强的废奴思想,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评价一个人不在于他爸爸、他祖先是谁,而在于他的功绩。内战爆发,他决定参加北方联邦军,可大学不准。于是他谎称要去欧洲讲学,请假转而参军。张伯伦很爱惜普通士兵,由于战役前第二缅因州步兵团吃了败仗,士气低落,士兵们不愿参战,结果集体被军事法庭逮捕,让他们加入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士兵们先是不从,结果在张伯伦的说教下,个个的那起枪参加了战斗。张伯伦的品质用我们中国人说的就是爱兵如子,小圆顶防御战整个过程,他站在防线最前线,饱含热泪,沉着冷静,而又英勇顽强。鉴于他在小圆顶防御战中的英勇功绩,林肯总统授予他荣誉勋章,并升任至少将。战争结束后,他四次被选为缅因州州长。此后回到校园,活跃于学术界。1914年他死于葛底斯堡战役时的旧伤复发。
4.奇特的现象
4.1 限于当时热兵器的精确度和射程,双方的阵线很近,居然不到二十米。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士兵的不能乱射,听从指挥官指挥,排好队形,或站立,或跪姿,瞄准射击。虽然精确度不高,但如此的近距离同样能造成很高的伤亡(因为双方士兵都没有掩护)。通常两次射击间的时间间隔要十秒以上。因为那时的枪只能称得上是火铳,士兵必须先从行军袋中取出火药,用铳子把它从枪口塞到枪膛里,然后再上了子弹才能射击。只有高级士官才配有半自动的转轮手枪。
4.2 除了近身肉搏的时候,指挥官通常都在阵线后方一两米处不紧不慢的高姿来回走动。很惊讶为什么他们不怕被打着。别以为他们没事儿做,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观察敌情,果断决策,鼓舞士气。
4.3 当时的美国人很懂得遵守战争规则和尊重敌人。据几个例子。当弹药耗尽时,捡起敌人的枪是不允许的;一个军人军衔比你高,即使是俘虏,你也得叫他长官
4.4 现在的葛底斯堡早已成为美国数一数二的国家公园,大概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意思。不能理解的是,葛底斯堡阵亡将士公墓,不仅埋葬着北方联邦的死者,同时也安息着南方同盟的殉难者。南方同盟作为一国的分裂者,其死者却受到了同样的对待。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战役后发表的演说中讲道,南方的死难者和北方的死难者一样受到纪念。同时敌方统帅罗伯特·李将军被美国人评为历史上最受爱戴的将军。大概的原因是:美国人崇尚对信仰和国家的忠诚。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概要教的就是这些吧,他们可能不会担心国家的分裂了。
http://www.hengcuo.net/articles/battle-of-gettysburg.html"<>"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豆瓣短评
1993年战争重现电影《葛底斯堡战役》全景反应美国内战转折点葛底斯堡战役(Battle of Gettysburg)的史实。整个电影长达4个小时,而电影又以葛底斯堡战役的关键战斗单位: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及其指挥官劳伦斯·张伯伦上校为主线。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战役开始,南方同盟军处于主动地位,将北方联邦军一步步逼出葛底斯堡镇。战役中期,双方在葛底斯堡南郊焦灼战斗,李将军决定让第十五阿拉巴马州步兵团进攻北军左翼:小圆顶(little round top)防线。劳伦斯·张伯伦上校奉命死守小圆顶,以保证侧翼和预备队的安全。在小圆顶防御战中,张伯伦上校率领全团士兵奋勇抵抗,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冲锋,但防线也慢慢后退,最后弹尽人乏。张伯伦上校最后命令全团上刺刀,越过防线,冲锋肉搏。最后经过惨烈的战斗,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击退了来袭敌人,破坏了李将军从侧翼包围的计划。然后北军在米德上将的带领下节节逼进,最后击败了李将军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
美国内战以葛底斯堡战役为转折点,南方同盟就此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此后三年,内战结束。
1.背景
美利坚联盟国(南方联盟)军的罗伯特·李将军率所部北弗吉尼亚军团于钱瑟勒斯维尔之役击败联邦军波多马克军团后不久,李将军决定二次北侵。此一行动可打乱联邦计划中的夏日选举,可能帮助被围于密西西比维克斯堡的守军脱困,并使联盟国军就食于边界之外的北方丰饶农场,以让饱受战火蹂躏的维吉尼亚获得必要的休养生息。
南方同盟李将军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下属三个的兵团(Corps)。詹姆斯·隆史崔特(James Longstreet)的第一兵团司令,第二兵团划归理查·尤尔(Richard Stoddert Ewell)中将辖下,第三兵团由安伯洛斯·希尔(Ambrose Powell Hill)中将指挥
美利坚合众国(北方联邦)方面,约瑟夫·胡克(Joseph Hooker)少将辖下的波多马克军团由七个步兵兵团,一个骑兵兵团及一个炮兵预备队组成,总兵力超过90,000人。胡克少将前因钱瑟勒斯维尔之败,复于李将军第二次北侵时怯战,亚伯拉罕·林肯总统迅即以乔治·米德(George G. Meade)取代其职。
2.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 20th Maine Volunteer Infantry Regiment
全称第二十缅因州志愿步兵团,具体番号是:波多马克军团第一兵团第五师第三旅第二十缅因州志愿步兵团。它是美国内战中的一只英雄部队,共参加了14次战役,最后被授予参加南方同盟投降仪式的荣誉。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共有1621人,其中战斗阵亡147人,疾病死亡146人,受伤381人,被俘15人。
3.约书亚·劳伦斯·张伯伦上校 Colonel Joshua Lawrence Chamberlain
原先是一个大学教授,教授除数学外的所有学科,精通10门语言,是著名的ΦΒΚ学会成员。生于缅因州,从小就有很强的废奴思想,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评价一个人不在于他爸爸、他祖先是谁,而在于他的功绩。内战爆发,他决定参加北方联邦军,可大学不准。于是他谎称要去欧洲讲学,请假转而参军。张伯伦很爱惜普通士兵,由于战役前第二缅因州步兵团吃了败仗,士气低落,士兵们不愿参战,结果集体被军事法庭逮捕,让他们加入第二十缅因州步兵团。士兵们先是不从,结果在张伯伦的说教下,个个的那起枪参加了战斗。张伯伦的品质用我们中国人说的就是爱兵如子,小圆顶防御战整个过程,他站在防线最前线,饱含热泪,沉着冷静,而又英勇顽强。鉴于他在小圆顶防御战中的英勇功绩,林肯总统授予他荣誉勋章,并升任至少将。战争结束后,他四次被选为缅因州州长。此后回到校园,活跃于学术界。1914年他死于葛底斯堡战役时的旧伤复发。
4.奇特的现象
4.1 限于当时热兵器的精确度和射程,双方的阵线很近,居然不到二十米。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士兵的不能乱射,听从指挥官指挥,排好队形,或站立,或跪姿,瞄准射击。虽然精确度不高,但如此的近距离同样能造成很高的伤亡(因为双方士兵都没有掩护)。通常两次射击间的时间间隔要十秒以上。因为那时的枪只能称得上是火铳,士兵必须先从行军袋中取出火药,用铳子把它从枪口塞到枪膛里,然后再上了子弹才能射击。只有高级士官才配有半自动的转轮手枪。
4.2 除了近身肉搏的时候,指挥官通常都在阵线后方一两米处不紧不慢的高姿来回走动。很惊讶为什么他们不怕被打着。别以为他们没事儿做,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观察敌情,果断决策,鼓舞士气。
4.3 当时的美国人很懂得遵守战争规则和尊重敌人。据几个例子。当弹药耗尽时,捡起敌人的枪是不允许的;一个军人军衔比你高,即使是俘虏,你也得叫他长官
4.4 现在的葛底斯堡早已成为美国数一数二的国家公园,大概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意思。不能理解的是,葛底斯堡阵亡将士公墓,不仅埋葬着北方联邦的死者,同时也安息着南方同盟的殉难者。南方同盟作为一国的分裂者,其死者却受到了同样的对待。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战役后发表的演说中讲道,南方的死难者和北方的死难者一样受到纪念。同时敌方统帅罗伯特·李将军被美国人评为历史上最受爱戴的将军。大概的原因是:美国人崇尚对信仰和国家的忠诚。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概要教的就是这些吧,他们可能不会担心国家的分裂了。
http://www.hengcuo.net/articles/battle-of-gettysburg.html
{end if}